随着今年消费市场持续回暖,中消协年初提出的2023年消费维权年主题“提振消费信心”真切地体现在百姓的生活中。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盛典已提前“抢滩”,不少消费者也已收到了第一波“战利品”。但火热的促销活动也鱼龙混杂,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清城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擦亮“火眼金睛”,科学理性消费,谨防消费陷阱,享受快乐购物。
一、选择正规商家,科学理性购物。
购物时,消费者应做好科学规划、理性选择。尽量选择知名度高、访问量大、资质齐全、售后有保障的大型电商平台。面对网上“巨惠特卖”“爆款秒杀”“满减”“凑单”等宣传字眼,要保持清醒头脑,按需购买。下单前要详细查看商品的介绍、用户评价、优惠券的使用、退换货规则、售后保障等信息;收货时应及时开箱验货,确保货品、服务与宣传页面一致。切勿为了追求低价,而通过不知名的平台、网页链接、微信私聊等渠道下单购买,防止误入钓鱼网站购物。
二、面对直播带货,切勿冲动消费。
“直播带货”是近年兴起的网上销售模式,由主播通过实物现场展示、用途讲解及试用等方式更直观形象地展示商品,以促进销售。其低价宣传、超强互动、直观体验、网红效应的特点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但在推销商品时,主播经常使用“夸张言语”“限时秒杀”等带货话术和滤镜技术营造出稀缺紧张、不买就亏的氛围,容易使得消费者没有思考空间,冲动消费。消费者观看直播时,切记要保持冷静,尽量选择正规平台,按需购买。同时下单前要核对清楚主播讲解的商品与网页商品是否同一款产品、品牌、型号、参数和数量等内容,及时截屏或录制商品的广告宣传、直播画面、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相关的证据,以防止商家下架直播视频无法进行维权。
三、熟悉促销规则,谨慎低价陷阱。
价格驱动是“双十一”活动吸引消费者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但购物前消费者应仔细阅读商家促销活动规则,留意“定金一律不退”、优惠券限制使用条件等条款,警惕各种假优惠价格陷阱,如“先涨价再优惠”“虚构原价”、虚标“划线价”等把戏。消费者需擦亮眼睛,提前关注想购买的商品,留意平时销售价格,并“货比三家”,避免落入商家价格套路。值得注意的是,预售定金不退还,为避免财产损失,消费者下单前应务必确认好消费需求,已下单的要按照约定时间支付尾款。对于预付定金后实在不想要的商品,可支付尾款后再申请整单退款,以避免定金损失。
四、保障交易安全,谨防信息泄露。
消费者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警惕各类诈骗陷阱。在支付货款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尽量使用第三方支付担保交易,不与卖家私下交易,不通过链接或私下渠道转账付款,不随意点击弹窗,不随意扫描不明二维码,不轻信抽奖、中奖信息,不轻易将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更不泄露手机动态验证码,谨防遭遇诈骗。
五、提倡绿色消费,杜绝奢侈浪费。
因“双十一”活动折扣力度较大,明星、达人也纷纷现身带货,消费者容易受影响而买进超出日常所需的商品,囤积在家导致商品闲置或过期。清城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在此呼吁消费者践行绿色环保消费理念,提前做好消费规划,杜绝奢侈浪费。建议消费者先清理家中“存货”,尽量在确定有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才进行购买,对于化妆品、保健食品、粮油调料、休闲食品等限期使用的商品,更要杜绝冲动消费。要注重商品质量及服务,不因价格驱动购买不需要的商品,不因囤积商品而造成浪费。
六、关注售后服务,依法及时维权。
“双十一”期间,由于交易量剧增,商家发货速度与物流的派送速度可能会相对较慢,消费者要提前和商家明确发货时间,购买急需品、生鲜食品等要注意避开物流高峰期。同时,消费者还应仔细阅读退换货政策,了解所购产品是否享受七日无理由退货以及退货运费由谁承担等问题,收到货后尽量当场验货,确认无误后再签收。消费者在购物时要保存好聊天记录、订单信息、支付信息、促销优惠截图等相关购物凭证,并向商家索要发票或者收据。一旦发生消费纠纷,要及时联系商家或者电商平台协商处理。协商不成,可以拨打电商平台所在地或商家所在地的12345、12315热线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或向有关消协组织进行投诉请求调解,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