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朋友圈里一则关于“寻找失联女孩”的消息引发了清远数万市民关注。可是事情到最后变成了罗生门,有人表示这是个假消息,也有人说女孩已经找到了。
据调查,“急转”“寻人”“紧急求助”“帮忙扩散”这样开头的求助信息,在网络上并不少见。有网友表示,网络求助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求助者希望利用网络的力量得到帮助。可这其中有真相,也有谣言,要不要伸手相助,还需要仔细甄别,理性转发。
事件:朋友圈寻人 最后变成罗生门
近日,一条求助信息在清远本地的微信朋友圈被迅速转发。信息称,16日下午6时30分左右,一名身穿我区中学校服的14岁女生,从盛兴中学打摩托车在横荷路口失联,紧急求助,并表示会对提供有效寻人线索的市民给予重酬。信息最后,还留有求助人的联系方式。
然而,在该女生的母亲焦急等待消息时,另一条有关该女生的信息在朋友圈广泛转发。“不用再转发了,找到了,是跟别的同学离家玩玩……”信息称,该女生系独生女、压力大,所以和同学一起“寻开心、玩失联”,并注明消息为“城中胡主任刚回复的”。不过很快,经证实,“找到了”信息属虚假信息。该女生的母亲表示,当时并未寻到女儿,网传为谣言。校方也从未发布过相关信息,学校也不存在胡姓主任。所幸,该女生于17日晚22时被找到。
调查:网络造谣成本低 网友甄别难度大
其实,类似上述例子的情形还会经常地在QQ群、微博、论坛等网络社交平台里出现。每当有人发出寻找亲人或朋友的消息,都会有不少网友关注,并积极地帮助发帖人出谋划策,进行寻找。针对此现象,经走访调查,发现大多数人都有帮忙转发求助信息的经历,他们普遍认为,这样做是在做好事。
市民刘女士说,每次看到有人寻找失物、寻人等信息,都会毫不犹豫地转发出去。“真没考虑过要去核实。我觉得那样做挺麻烦,反正就是随手帮别人转发。如果是真的,能够帮上忙就更好。要是假的,帮不上忙也没啥损失。”王女士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但这也就给了一些虚假不实信息传播的空间。
为何谣言能通过网络平台随意散布?业内人士分析,首先网上造谣的成本实在太低,风险小,只需子虚乌有、煞有介事地杜撰一些故事就能让人相信。不法分子或喜欢恶作剧者瞅准这个机会,利用人们的爱心,以网络谣言为载体,最终用“吸费电话”、“诈骗汇款”等手法骗人;一些人出于恶作剧,故意转发,然后看网友的反应。
对网友个人来说,有些消息要去核实真假较难。有些假消息容易被识破,网友往往看过就算,但有些将信将疑的消息,网友或抱着娱乐的心态,或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觉得随手转发也无妨,网络谣言也就因此越传越远。
■链接:如何甄别网络求助信息真假?
面对大多数网络谣言,普通人有甄别的义务,但没有甄别的能力。随手转发导致“万能”的朋友圈,在让不少人受益的同时,也让不少人受骗。有网友支招,面对网络求助信息时,一方面需要有人核实真伪,尽量不扩散虚假、过时信息;另一方面求助人要及时反馈情况,让已转发信息的网友了解。
业内人士提醒,遇到无法辨别的信息,应先看出处。通常,文章结尾会署名或标明来源,而谣言尽管“态度坚定”,但常未标注具体时间和来源,习惯用“昨天”“今天”等模糊概念。其次,网友对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或博取眼球的信息,要格外警惕。当有些消息难辨真假,不妨做做“拇指党”,在网上搜索是否有类似信息出现过。此外,面对广泛传播的各类链接,网友切忌轻易点击。
对于疑似诈骗寻人帖,警方提醒,网友要注意甄别,在转发之前可以在网上对信息里的人名、地名、电话归属地等相关内容进行查询,如果觉得有疑点可以向警方报告核实。
网友观点
有效利用朋友圈 呼吁理性转发
随着网络日益深入生活,许多人会选择通过网络求助,通过网络成功找到失踪人员的例子屡屡可见。但虚假网络信息就像是如梗在咽,总是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感觉付出的爱心被蒙蔽了。有网友表示,铺天盖地的求助信息、寻人启示让人们在网络中也变得更加谨慎、逐渐麻木。长此以往,将会导致人们对“网络求助”持怀疑态度,可能让真正寻求帮助的人孤立无助。
网友“Da1543”:强大的微信朋友圈,确实让不少人受了益,完全可以给一些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但是不能盲目地做“机械手”,看到有人求助,就充当“爱心使者”。虽说只是一个复制、粘贴的小动作,但如果不经核实求证,很有可能会帮了倒忙。
网友“假大空”:如果一个虚假、错误的求助信息被大量地转发,势必会给网友或求助者增添麻烦,转发的意义与转发者的初衷,也就背道而驰了。该网友支招,微信朋友圈寻人也需要辨别,通过发布人是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发布的信息是否能够详细定位、事实是否符合逻辑等都可判断信息是否真实。朋友圈的寻人微信,最好核实后再原文转发,不要随意猜测,以防有人无意误读,错失找人良机。
网友“vanna”:网友应该理性对待朋友圈中的寻人、求助等信息,转发之前,最好核实真实性,让朋友圈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给别人制造麻烦或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