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已经制定出台“十三五”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年至2020年,全市每年至少创建完成200条整洁村、100条示范村、30条特色村、5条生态村创建任务。在日前召开的全市农村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区长余国平明确表态,我区计划每年推进30条整洁村、10条示范村、4条特色村建设。“村庄规划将结合各地的经济地域和文化特色,打造具有生态旅游、文化历史、商贸中心、自然田园风光等特色乡村集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去年投3800万建75条美丽乡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整齐的民居,干净的村道,波光粼粼的观景池,宽阔的休闲广场里,三两个孩子在追逐嬉戏。花圃里种着的绿植,长得正茂盛……
源潭镇洞尾良洞村如此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村民之前无法想象的。“这里原先是一块废地,荒草没过腰,村民有时将生活垃圾倒在这,天热时臭气熏天。”据村长刘木水介绍,由于发展经济意识不强,村里没有统一建设规划,乱建乱盖、杂草丛生,路不通、巷不通。2014年,在村民理事会的带动下,村民主动让地拆屋,全村齐动手,建设水泥硬底化村道210米,铺设地下排水渠245米,新建和加固加宽桥梁各一座,村前那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平坦的休闲广场。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良洞村的新生,是我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据悉,2013年,我区美丽乡村建设综合考评名列全市第一,2014-2015年,我区再次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
来自区农办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区投入建设资金3822.62万元,推进了75条美丽乡村建设。针对村庄“脏、乱、差”等环境问题,过去一年,全区累计清拆危旧房屋258间,总面积约为25000平方米;建成封闭式垃圾屋420个,各村都制定了卫生保洁制度并建立保洁队伍;建设49个休闲小公园或综合活动场所;新建文化室18间,新建篮球场15个;完成村内硬底化道路长度8.3公里,暗渠化改造45583米;各村庄生活饮用水水质已达到卫生部门制定的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各村庄农村户厕普及率100%以上。
2、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档次
铺背村是飞来峡高田镇旧岭村委会下辖的一条自然村,有村民62户304人,大部分已搬到市区居住。村里有70年代建的统一造型的村屋22间,近三分之二空置。这里保留有纯朴的农田、山地、民居,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超过10万立方厘米,优于国家一级空气指标。如何更好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14年,我区在全面铺开农村综合改革的同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铺背村由此开始蜕变。村民先是自筹资金对大小巷道进行硬底化铺设,修暗渠、改厕、改畜圈,村前村后美化绿化。
人居环境改善后,铺背村在政府的引导下,利用农民现有房屋、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农家乐、民宿、农业观光等辅助性、差异性旅游产品。3月12日,清城区乡村游启动,铺背村接待游客11000人,村民推出的乡宴、土特产等相关旅游产品收入35万元。按照规划,铺背村还要建设乡村环山越野赛道、休闲岛,以自驾露营、户外运动、健康娱乐为核心,打造乡村生态休闲空间、生态健康运动空间和乡村运动公园。
从一条不起眼的小村庄升级为乡村游的示范点,铺背村的华丽转身,是清城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发挥区位、交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走出的一条以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深化农综改、实现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据区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注重规划先行,以布局合理、经济适用、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村庄为目标,对休闲广场、道路交通和绿化、给水排水、污水处理、文化室及部分房屋等科学地进行设计规划,并广泛收集村情民意,就村民关注的基础设施、门前道路、绿化、环境整治等焦点问题组织村民进行商议,使村庄发展定位更准确、功能布局更合理、村容村貌更亮丽,实现美丽实用、管理长效的目的。
目前,我区通过整合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方面的政策资源,集中向东城-飞来峡乡村旅游示范片区中的村子倾斜。在资金政策的引导下,除了铺背村,还有九州驿站、中华伏羲文化生态创意产业园、清远“聚美乡村”生态创意园等10多个项目已确定落户或正在建设中。
美丽乡村建设是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据区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清城区将有效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发挥好财政资金、项目资金、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民间资本、群众投资“六种资金”的聚集效应,解决配套资金瓶颈问题。与此同时,推进城市环卫机构向农村延伸,增强村庄保洁员队伍的配置,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保洁和养护服务,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档次。“我们还将加强年度考评和绩效考核,发挥群众评议监督作用,以此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