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市驻区有关单位:
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清远市清城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反映。
清远市必威比分网
2022年8月18日
清远市清城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2022年5月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形势- 4 -
(一)发展基础- 4 -
1.发展现状- 4 -
2.面临的问题-7-
(二)发展形势-8-
1.发展机遇-8-
2.面临挑战-10-
二、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要求-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发展思路-11-
(三)主要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12-
三、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14-
四、保障措施-31-
前 言
“十三五”期间,清城区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清城区处于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工业企业推进节能降耗、科技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期,既有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区、“入珠融湾”、广清一体化等重大发展粤北生态发展区机遇,也面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严峻形势。“十四五”期间清城区科技创新发展要全力支撑清城“一地、两区、三城”发展定位,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科技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构建经济开放新格局。重点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高企培育力度,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的创新平台。加大对创新主体的支持,优化创新发展的人才、服务、政策等支撑环境。
本规划编制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清远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清远市清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引,规划编制范围包括源潭镇、龙塘镇、石角镇和飞来峡镇人民政府,以及凤城、东城、洲心、横荷街道办事处(清远高新区、广清产业园和空港物流新城除外),总结分析清城区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提出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清城区科技创新发展顶层设计,为清城区科技创新提供战略指导,为服务清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一、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1.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局面,清城区科技创新发展稳中有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显现1。清城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639.6亿元,比2016年增长30.9%,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的36.0%,位列粤东西北经济发展强区第二名。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9.8亿元、同比增长10.8%,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0%。2016-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55.24亿元增加至158.80亿元,年均增长30.21%。
科技企业与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成效显著。2020年,清城区有高新技术企业72家,比2016年增长50家,年均增长34.5%;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零增长,2020年已达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7家,省级孵化器1家。
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从2016年的2.5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9.3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6年的1.23%增长为4.38%。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专业技术人员数和科技活动经费持续增加,2016-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由8.22亿元增至9.23亿元,年均增长2.93%。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专业技术人员数由2016年1165人增至2020年4605人。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加。清城区的专利申请量由2016年的380件至2020年的1816件,年均增速达47.85%;专利授权量由2016年的315件增长至2020年的1201件,年均增速达39.74%。
2.面临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清城区科技创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科技基础仍然不足,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依旧存在薄弱环节。
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偏弱。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1%,远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研发经费不能持续投入。2020年新增技改备案1亿元以上大项目仅有4个,工业技改投资后劲严重不足。
科技创新高素质活跃人才不足。清城区拥有的高素质的活跃人才数量较少。辖区内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人员缺乏,高等专业人才、企业技术骨干、中高级管理人才等技术中坚力量尚不能形成规模。清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较于珠三角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引才聚才的平台质量、数量还缺乏竞争优势,在产业经济发展、生活硬件设施方面,对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力不足。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严重缺乏。全区为产业提供创新服务的平台和机构建设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院士工作站、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行业检测检验机构、科技金融中心、产业风险投资中心、创业加速器、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尚无布局。清城区在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创新平台方面仍显不足。
产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不足。清城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全区工业产业主要以再生金属、陶瓷等传统工业为主,现存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有限,全区缺少战略性新兴产业。清城区区辖部分暂无省级工业园区,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缺少重大产业载体支撑。
(二)发展形势
1.发展机遇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的深度调整正在孕育。我国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广东的科技创新基础优势进一步凸显。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发展排头兵,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把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粤北地区将建成生态发展区,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这为清城区科技创新发展指引了方向。
清城区应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加快“入珠融湾”步伐,统筹加快推进广清一体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清远已建设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广清一体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的持续推进,促使清远与珠三角周边地市的科技合作日益深化。清城区可加强广清产业共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主动对接大湾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抓好重大科技平台和孵化器建设,与其他地市共同承接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将广清地区建设成为全省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清城区可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进驻清城区,加快创新资源流动与共享,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家战略为清城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清城区南部毗邻广州,北部临近韶关、湖南、广西,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与粤北山区的接合部,是粤港澳大湾区向北辐射重要支点和连接内地市场的重要经济走廊,具有贯穿南北、融通东西的独特区位优势,能够有效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粤港澳大湾区实践国家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清城区依托通道优势既有效对接内地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消费人口,也是内地城市开拓国际市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嵌入世界产业链条的“桥头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南北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点。
2.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潜能,打造发展新动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形势下,清城区唯有加快发展、奋勇争先,方能在区域发展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珠三角城市形成虹吸效应,优质创新资源向中心城市聚集。珠三角中心区域城市依托地位优势发展为大型城市甚至超大型城市,依托高度聚集的优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资源,从周边地区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投资等优质创新资源,造成周边地区空心化。
新旧动能转换较慢,创新主体动能不足。清城区以拆解业、建材陶瓷业、有色金属压延和加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科技创新产业不足。与先进区镇相比,清城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后继乏力,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压力。部分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较薄弱,缺乏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危及全球供应链,经济下行压力大。2020年初全球爆发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引发国际贸易投资减速、逆全球化加剧的风险,清城区部分企业收入大幅受挫,触发企业资金危机,进而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投入。
二、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广东、视察清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科技发展理念,坚持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广清一体化、“入珠融湾”进程,推动清城区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转变,推动科技创新构建经济开放新格局,争取成为清远科技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二)发展思路
一是粤北地区“入珠融湾”示范区。清城区是清远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得天独厚,交通捷达四方。紧紧把握区位优势与成本比较优势,积极引进优质项目。主动承接广州商贸物流、先进产业链的外溢,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积极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充分对接广州资金、技术、人才的外溢效应,大力推动广清一体化进程,实现优势互补、创新协同,把清城区打造成为粤北地区“入珠融湾”的示范区。
二是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先行区。以“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核心,引导传统基础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华南声谷),石角产业集聚区,源潭物流园,金创电子商务园和农业科技园等平台为创新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成清远经济发展转型、新兴产业全面发展的新高地,打造成为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先行区。
(三)主要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
到2025年,清城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位居清远市头部水平,关键发展指标达到粤北地区前列。充分发挥毗邻清远高新区的核心作用,充分释放粤北地区“入珠融湾”示范区和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先行区的潜力,成为粤东西北科技创新发展典范。
--科技创新实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提高到2%,持续提升知识产权的含金量,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达到0.96件。
--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创新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100家以上。
--创新构建经济开放新格局。构建清城区全面开放格局,力争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示范,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科创协同与产业协同,积极引育新型研发机构,打造粤北区域创新转化中心。
--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园区发展有所突破,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机遇,创新招商平台,推动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逐步发展适合清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改善人才引育的激励政策,形成鼓励创新与创业的社会氛围。
总体布局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开放协同、合作共赢”的原则,结合清远市“两核多节点”的创新发展格局和清城区空间布局,借助毗邻的清远高新区、广清产业园清城园区、广清空港物流产业新城等创新发展平台,重点围绕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华南声谷)、石角产业集聚区、源潭物流园、金创电子商务园和农业科技园进行科技创新发展,打造清城区创新发展新格局。
三、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
(一)开放共赢,合力打造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节点
1.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一要立足于产业对接,充分发挥清城区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落地清城,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制药、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先进产业链向清城区延伸,形成新兴产业“大湾区中心+清城基地”的模式,合作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集群,协同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区。
二要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的科创联系,合作建立产业研发和创新创业平台,主动接受大湾区科创资源、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集聚辐射,推动大湾区高校来清城合作办学、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重大共性技术攻关和基础应用研究,努力把清城区打造成为大湾区科创协同的延伸区和拓展区。
三要在清城南部地区打造环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平台,依托东城街道、洲心街道、石角镇、源潭镇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产城联动发展为导向,推动优质创新要素集聚。重点承接大湾区核心区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事业单位等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增强清城区内生发展动力。
2.不断深化广清一体化发展
一要不断探索广清新型合作模式,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垂直整合产业链集群。提升与广州产业的分工协作水平,大力探索“广州总部+清城基地”“广州创造+清城制造”“广州孵化+清城加速”等共建合作模式,促进清城产业与广州产业的延伸对接、配套发展、梯级递进。
二要充分利用广州科教资源高度密集优势,支持广州科研机构到清城区设立分支机构,有序承接广州科技基础设施、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清远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提供内生动力,推动广清共建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平台。
三要推动重点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建立广清“研发—设计—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发挥广州产业优势,结合清城制造业的基础和需求,探索两地财政联合设立广清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合作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推动两地围绕汽车整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新材料、文化科技等重点领域联合申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
四要加强广清农业科技合作,通过构建新型的“前店后场”关系,与广州共同建设集农业基础科技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供应链溯源、农产品商贸大数据分析等“一站式”服务功能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清城区产供销一体化中心。
3.推动与清远内部区域创新联动发展
一要加快推动清城清新一体化发展步伐,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的壁垒和障碍,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推动两区产业、科技服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协同发展。探索总部经济、研发机构在清城区,产业量产在清新区的合作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以清城清新一体化为核心的南部都市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建设清远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区。
二要联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带动英德发展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制造业、连州发展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新业态服务业,带动英德发展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连州发展生态服务业。
(二)产业主导,加快搭建产业生态化发展新平台
借广清对口帮扶的契机,积极打造具有清城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以特色化、集约化为发展导向,重点推动未来产业园、特色产业园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三类园区建设,推动重点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以造链、强链、补链、延链为核心,促进清城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发展。
一是在源潭物流园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规划,合作共建物流产业新城,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展示贸易、公共服务配套四大功能。将其纳入广州空港经济区规划和打造国际跨境电商枢纽工作中,打造成为支撑清远产城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小镇,服务广州、珠三角城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基地。围绕清远跨境电商分拣清关中心(位于高新区)建设,依托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新中源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等平台,打造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产业集聚区,引入以国际业务为主的物流公司以及以跨境电子商务清关业务为主的物流代理公司。
二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华南声谷)、金创电子商务园和中大时尚科技城,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保险金融、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教育培训等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基于平台引进跨境电子商务项目,致力打造成为专注于“互联网+”的创新产业园,实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两方面走出有清城特色的新路子。
三是拓展石角产业集聚区,立足其紧邻广清产业园的地理优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智能装备及精密设备制造等产业,全力打造专业化、管理智能化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积极导入创新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带动传统产业扩能增效,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科技、汽车装备等新兴行业。
四是加快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高标准建设清远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立粤北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平台,带动农业技术升级。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直播带货等创新营销模式。
(三)创新驱动,持续构建高端创新要素汇聚新空间
1.加快平台建设,创新平台聚集高端要素向先进制造业流动
一是突出清城区首位度、体现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的“中枢”和“内核”。汇聚科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服务中心、新业务板块,形成新生态、新服务、新功能高度聚合。全力打造清城区成为“创新引领极”,成为清远面向大湾区的城市客厅和广清一体化的纽带。
二是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要与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或创业载体。要搭建产业研发创新平台,积极推进省级重点研发平台建设,推动优势产业领域布局发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争创创新型领军企业。
2.坚持人才引领,持续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工程
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围绕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的需求,广泛开展知识更新,鼓励继续教育,定期选送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外出进修深造;依托工业园及科技创新园,加大引进、培养力度,通过项目带动、产学研合作、国内外交流、境内外培训等有效措施,着力引进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后备队伍。
二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省职教城各高校的教育培训资源,努力在各行业各领域培养出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的高技能人才,鼓励扶持开设与清城区产业紧密联系的特色专业,为清城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支持省职教城和清远互联网+创新产业园联合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实训基地集群,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培育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
三是提升产业与人才的协同集聚能力。搭建人才载体,集聚人才总量,增加人才规模,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氛围。实施招才引智、柔性引智并举集聚人才。对清城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重点产业等进行专项人才调研,摸清和掌握人才状况,建立产业人才信息库,适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引进和培育我区产业急需人才。
(四)科技孵化,积极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后备军
1.建立广清科技合作服务平台,构建面向大湾区的孵化育成体系,吸引集聚大湾区孵化企业到清城加速或产业化
一是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和特色众创空间产业集聚区,加强与先进地区在传统优势产业等方面的科研合作,推动清城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创新主体的发展。鼓励孵化器业态创新,重视“互联网+”创新载体建设的发展潜力,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积极探索虚拟孵化、异地孵化等新型孵化形态,为更多科技创业者提供孵化平台。清城区要加快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构建涵盖综合性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的立体式创新服务网络,增强公共创新服务能力。
二是加快实施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行动。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专项,围绕特色产业创新需求,运用市场化机制培育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引导信用贷款、质押贷款、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完善孵化育成功能,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和服务企业的平台作用,孵化培育一大批科技型小微企业,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创新能力和活力,赋予机构更大自主经营权。鼓励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结成产业联盟,推动先进技术应用与示范,超前布局产业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建立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清城区要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转移机制,形成产业创新优势;将高校科研院所的应用基础研究优势与企业的产业化开发优势相结合,将高校科研院所的前沿技术难点攻克能力,与中介机构的行业动态信息捕捉力、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能力相结合,形成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将政府政策的引导和调节优势,与金融机构的资本运作经验相结合,形成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环境优势,逐步建立技术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技术创新生态体系。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纵深化发展。实施科技创新的政策,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参与产业创新联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与大湾区高校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建设开放的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与企业共建技术开发联合体。
三是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支持安全生产技术产业化。将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科技创新纳入区年度科技计划并组织实施,开展安全生产重大科技攻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申报区级科技计划项目并实施,推动安全生产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
(五)数智赋能,重点打造未来经济新增长点
一是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协同发展的生态,扩大平台影响力,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华南声谷的呼叫产业和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保险金融、教育培训等信息服务业,将华南声谷打造成为专注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示范园区。着力将源潭物流园建设成为集电子商务、集中采购、快速分拨配送、展示交易、流通加工、全程冷链功能、口岸功能为一体的高端商贸物流园,加速推进清城区“互联网+物流”产业发展。增强华南声谷、源潭物流园和金创电子商务园的数字技术能力,促进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整合,强化核心技术研发,为产业平台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是发展智慧物流,培育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竞争优势。清城区要紧抓广清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依托广清空港物流产业新城优质的软硬环境,以及强大的空港物流功能的辐射作用,促进源潭物流园功能升级,并推动金创电子商务园跨境电商的发展。积极打造“互联网+物流”的智慧物流园区,大力推进广清空港物流产业新城建设,助力清城区在源潭物流园建立大数据平台,整合供应链上下游数据信息。鼓励清城区传统陶瓷产业和有色金属产业在研发、设计、制造、交付、运营和管理过程搭建大数据平台,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是开展重点科技创新应用示范,积极引入数字技术,探索开展“5G+园区”“5G+农业”“5G+医疗”等场景应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依托腾讯云计算基地,探索打造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高端产业链,推行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推动5G技术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加强社会治理领域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建设智慧绿色科技示范园,开展智慧社会探索,提升科技服务效率。
(六)持续投入,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鼓励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参照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标准,建设高层次的技术研发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政企院”合作,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引进、聘请高层次人才,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引导企业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从原料到生产工艺严格把控,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高竞争力,打造出自有知名品牌;主动对接省重点领域研发、“大专项+任务清单”科技计划,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科研平台对接省科技战略任务,围绕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创新能力。
二是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分类指导,突出建设自主创新企业主体,重点支持培育在细分领域全球领先的“隐形冠军”企业。清城区要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重点扶持部分创新型试点企业,推动创新型企业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制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建立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形成产业集群。
(七)创新服务,着力构建支撑产业创新发展新模式
1.根据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需求,培育扶持能为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提供全覆盖、全链条、全天候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
积极培育和扶持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服务、科技金融、市场营销与销售、人力资源等。构建服务机构联盟网络,形成涵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投资对接、商业加速和后续支撑的创业发展全过程服务。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培育一批创新能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服务骨干机构。
2.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工程,构建全过程、全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持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与公共平台建设。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构建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研发-中试-产业化)以及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初创-成长-壮大)的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支持和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科技融资担保业,培育一批优质的融资担保机构;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鼓励设立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信托等创新型金融机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建立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推动设立财政风险投资“母基金”,提高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基金对风险投资企业的支持力度,探索投资风险多方分担的新模式。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保险业务、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的规模。
三是构建覆盖科技金融各领域创新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领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综合利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融资租赁、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众筹融资等方式,不断拓展科技金融政策覆盖的深度和广度。
(八)转型升级,坚持推动产业链绿色高端化发展
一要围绕有色金属、建筑陶瓷等传统产业升级需求,不断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延伸。鼓励优势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组织实施传统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如汽车轻量化、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碳酸钙深加工、陶瓷建材等),构建政府运用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模式。探索发展陶瓷物流、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优质碳酸钙等非金属矿资源优势,建设生态型新材料创新转化基地,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围绕新材料、新型建材、有色金属等领域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培育若干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集群。
二要发挥区域绿色发展的需求牵引,带动绿色产业应用场景在清城区落地开花。营造绿色消费政策环境,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加快实施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释放节能环保产品、设备、服务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形成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力拉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建立绿色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园,针对粤北生态发展区重点领域,聚焦广东科技重点专项生态环保相关技术成果,面向市场提供转移转化服务,全面推动区域绿色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示范应用,争取成功转化一批绿色技术成果,培育一批绿色技术科技企业。
三要组织实施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项目,推进村镇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研制和推广一批优质、高产、营养、安全、资源高效利用、适应标准化生产的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开展绿色生态农业关键技术联合协作攻关,积极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健康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九)制度创新,全力营造科技创新发展新环境
一要积极推进财政资金投入制度创新。完善财政科技经费的支持方式。政府资金按照市场需求配置,技术创新由企业实施,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拉动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对科技的投入,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不断探索和创新财政投入与市场化机制结合的方式方法,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金融化”程度。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带动推动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再担保、种子基金、风险投资、产业引导基金等金融资源向科技企业集聚。
二要对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改革高校、科研院所、国有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管理制度。改革科技成果的定价方式和收益管理,实行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及促进成果转化做出贡献人员的股权、分红奖励,健全促进自主创新和促进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或离岗创业。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三要积极推进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科技管理更多向制定规划、制定政策、营造环境、监督管理、跟踪服务转变。改善项目生成、评审、筛选机制,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应用型重大科技任务,建立项目储备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培育项目管理专业服务机构,探索通过购买服务、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科技项目管理的专业服务机构。简化项目管理流程,规范项目立项、过程管理和验收。建立科研信用体系,完善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改善科技投入绩效评估,形成“制度+合同+技术”的三位一体监督评估模式,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科技评价标准和方法。
四要完善有利于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以推动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为重点,加速在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政府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提高科技创新体制的开放度和包容性,夯实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和扩散的基础性制度,推动形成“走出去”和“引进来”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建设创新共同体,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构建创新生态链,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打通创新关节点,推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十)人才为先,全面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1.积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清城区创新型人才计划
一是依托全市重要平台建设,自下而上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不利于人才发展、束缚人才成长的体制障碍,极大激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创造活力,重点推进优秀人才吸引、服务、奖励、创业、宜居、评价等方面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落实“引凤计划”等人才引育政策。
二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立足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和园区,依托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引进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行业技术领先人才和科技开发人才等。实施科技型企业家成长计划,引导本土企业家进行技术变革、管理变革和二次创业。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深化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育制度,加强与国内外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打造一批具有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广泛征集并建立区内重点行业企业研发生产科技需求清单,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就科技攻关进行深入交流,精准匹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解决技术攻关难题,推动建立“企业所需”和“人才所能”的常态化揭榜挂帅机制。
四是以广东省职教城建设为契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本地化”的工程师和技工队伍。创新优化政校企合作模式,实施“职教优才”培养计划,创建青年人才交流活动中心,加大青年人才尤其是大学生人才吸附力度。加大技能人才支持力度,打造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
2.依托广清一体化优势配置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引育体系
一是用好用足广清一体化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共享机制,采取校企共建研发机构、技术合同委托、企业科技特派员、人才培养、共建科研基础条件公共平台等方式,促进国内外人才资源集聚清城区。
二是坚持以美好的事业留住人才,以完善的体系甄别人才。建立人才库,打造覆盖多行业、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人才信息平台和智库,发挥基于大数据定位的高端人才信息筛选、甄别和推荐功能。
三是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开设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重点专业,探索开展“厂中校”“校中厂”合作项目,为清城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3.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以户籍、编制、分配、激励、流动等方面为突破口,全力打造“无门槛”的引才政策品牌。制定出台重点产业人才引育扶持办法,完善创新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落实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股权期权激励等政策,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创新人才提供创业舞台。支持清城区制定高层次人才安居保障政策,出台货币补贴或人才周转公寓等高层次人才安居政策。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是优化人才工作思路,基于国家标准,借鉴其他省市经验,努力营造和完善适宜于生活、科研、创业、投资的外部环境。降低人才引进门槛,力争为国内外的人才交流合作打通更加便捷的道路。健全人才领域立法,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切实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容错试错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构建极具吸引力的宜居宜业宜创人才发展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领导机制,统筹谋划,科学制定“十四五”时期本地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有关政策文件,修改完善激励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增强企业、团队和个人创新动力。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部门。建立清城区创新驱动领导小组,统筹清城区“十四五”规划期间的科技创新发展工作,做好创新驱动的引领与协调;同时加强对区科技创新服务部门的重视,做好相关负责人的培养,提升相关工作业务能力,以便于更加高效、全面地负责,服务科技创新发展项目,做好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
(二)加大资金保障,打造完善资金体系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强化财税金融支持,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加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项目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做强政府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发展。同时,在环大湾区协同发展大环境下,发挥清城区的比较优势,争取广东省、广州市、清远市以及社会各方的资金投入与支持。
改革科技经费投入方式。综合考量清城区的财政与科研经费情况,采用“集中资源,重点培养”的科技经费投入方式。评估清城区的科技项目,其中市场导向明确、潜力大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财政资金以后补助方式予以支持。将有限的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集中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更强,产出更高,潜力更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企业,让科技经费的投入用到刀刃上。
(三)完善政策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要素配套保障。按目标任务研究制定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支持规划有效实施。加强要素保障。对接规划实施需求,财政预算根据目标任务和财力情况合理安排支出,积极保障能源、水、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等要素需求。
建立创新风险保障体系。针对企业承担科技成果转化高风险的问题,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给予科技创新的企业一定比例的兜底补偿,引导激励中小型企业参与科技创新。针对企业创新风险的问题,积极牵线、协调专家咨询、高校交流合作等方式,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政策宣贯推广。充分宣传、利用省、市有关扶持政策,结合具体项目申报,努力落实高企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研发机构建设工作。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宣传省、市、区各级政府的新政策,打消企业的后顾之忧,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的热情。
(四)强化监督考核,完善宏观管理体制
做好规划落实贯彻工作。做好规划实施跟踪分析评估工作,构建科技创新发展统计体系,各主管部门持续跟踪、评价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实施情况。定期组织对科技创新发展较好的创新载体、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予以通报表扬,总结推广各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
完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区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作用,加强不同部门和行业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政府与部门、部门与行业、企业与企业等各个层次的科技工作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附件1:清城区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清单
附件2 “十四五”时期清城区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汇总表
1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统计数据包含清远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