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经济一体化范围的扩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珠三角经济核心区作为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尤其是在当前南中国“9+2”省区正积极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大背景下,珠三角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显得尤为关键。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历程的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范围必然向周边地区逐步扩张,一方面珠三角经济区经济要素的高度集聚在客观上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珠三角的外围地区往往具有融入珠三角经济区的强烈主观愿望,在这种“推-拉”的双向作用下,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必然逐步向外扩张。清城区应把握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范围的这种扩张趋势,通过主动参与珠三角区域合作,更多地承接和分享珠三角在全国率先发展所创造的成果,搭上珠三角这驾“马车”,强化清城区在区域经济板块中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功能,从而使清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率先在山区发展中崛起。
2、珠三角产业转移与跨国资本的区位选择
上个世纪的后20年,珠三角借助改革开放的先机和地缘、人缘优势,通过“三来一补”、外资企业和“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取得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开始出现土地资源枯竭,地价和劳动力成本抬升,环境容量受限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珠三角本身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迫使珠三角开始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移。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为清城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清城区在更大的区域中寻求资源的有效配置,对清城区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扩散将对其工业发展和布局带来影响;二是消费扩散(旅游度假和购买土特产)对旅游业和区域性农副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三是居住扩散将对房地产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一方面,跨国资本投资在面临珠三角等经济核心区成本抬升的情况下,其投资会从更广泛的空间进行区位选择,珠三角等经济发展核心区的边缘地区开始日益受到青睐和关注,成为其跨国企业投资的理想选择。从而清城区也面临着跨国企业在全球资本重组过程中直接投资的机遇,清城区可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交通较为便利的优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3、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
在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的许多重要指标在全国位居前列,中央要求广东做全国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广东也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然而,广东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虽然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许多指标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粤东、粤西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粤北情况则更差。全省现代化的实现必然要考虑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如何实现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协调发展,促使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尽快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实现山区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开始日益受到广东省的重视。《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加快东西两翼,粤北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五年打基础十年上台阶”的中长期战略部署,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加快山区开发摆上了重要战略地位。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两大战略的推进,对清城区经济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六个山区市中,清远市(清城区)离广州最近,发展条件最成熟,省委、省政府希望通过清远(清城)的发展推动其他山区市的发展,并明确提出要将清远(清城区)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4、大型区域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大型区域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产业扩散和转移的依托,大型区域基础设施的规划和修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态势,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珠三角与外围地区的交通联系日益受到重视,广清高速即在这种背景下得以规划和修建,广清高速的通车大大缩短了清城区与广州、珠三角经济核心区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为实现清城区全面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奠定了基础。随着新广州白云机场的启用,清城区与之仅相距28公里,可以最充分地接受新广州白云机场的辐射和带动,规划中的清城至机场快速干线和轨道交通的修建,将有利于清城区充分利用空港优势实现与珠三角经济核心区的融合。而作为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的京广客运专线的修建,将大大提升清城区在广东省、华南地区甚至全国的交通地位,将极大强化清城区的区域集散功能,从而加速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和发展。同时,随着珠三角“三纵三横”千吨级骨干航道网的整治改善和山区航道网的建设,清城区的水运优势将进一步得以发挥,廉价水运将为清城区工业提供发展契机。所有这些大型区域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对清城区进一步融入珠三角经济发展核心区,强化其区域集散功能,推进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十一五”期间清城区城市化发展指导思想
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走集约式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以“融入珠三角,追赶珠三角”为目标,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引导经济要素的合理集聚,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整体素质和建设品位,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镇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相适应,促进清城区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十一五”期间清城区城市化发展基本原则
根据城市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清城区城市化的推进要遵循以下原则:
——城市化集约式发展原则
“十一五”期间,清城区城市化应坚持集约式发展的原则,着重提高城市化质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提高招商引资标准,限制污染严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企业进入,形成集约式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引导经济要素和人口向中心城区、中心镇和中心村合理集聚,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源潭、石角和龙塘等镇为片区中心,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协调发展的集约式城镇体系;调整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形成集约式的土地利用模式。
——“两个战略转移”的原则
“十一五”期间,清城区城市化推进必须继续坚持“两个战略转移”,即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旧城改造向新区开发和龙塘、石角、源潭等中心镇建设的转移,中心城区建设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和职能提升转移。在继续强化旧城改造的同时,加快中心城区新区开发的力度,提高其现代化水平;加大对三个中心镇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强化区域辐射功能。
——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原则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减少农民,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消除城乡差别,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因此城市化的推进必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此外,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从区域的角度,促进中心城区和下辖各镇的协调发展,重点强调对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协调,做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共同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的原则
城市化必须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城市化又是工业化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农业产业化的推动要以工业化为基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其生产前期和后期均依赖于城市。因此,“十一五”期间清城区城市化的推进必须坚持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原则,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充分考虑工业发展对城市化和城市规划的需要,实现两者的相互协调与互动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化的基础。因此城市化应从战略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建立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质量的不断提高。
1、“十一五”期间清城区城市化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建立布局合理、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配套建设以现代交通体系和通讯服务体系为核心的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壮大中心城区的经济实力,提升综合服务和辐射功能,打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山水园林滨江城市;培育石角、龙塘、源潭等卫星镇的综合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具有区域带动能力的片区中心。
——城市化水平
根据清城区城市化发展历程,以及各镇城镇化发展现状,可以预计,到2010年,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75%,其中市区达到100%,源潭达到60%,龙塘达到60%,石角达到60%。
表2清城区城市化水平预测(单位:%)
|
2000
|
2005
|
2010
|
|
清城区
|
37.1
|
40
|
75.0
|
|
其中
|
中心城区
|
89.8
|
100
|
100
|
源潭
|
18.3
|
31.0
|
60
|
|
龙塘
|
11.7
|
21.0
|
60
|
|
石角
|
12.5
|
17.0
|
60
|
资料来源:参考清远市清城区城镇体系规划总报告(2001-2020)
——城市化质量
在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同时,要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参考《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对珠三角和粤北地区城市化质量所提出的指标,依据清城区的发展现状,“十一五”期末,清城区城市化质量力图达到以下指标:(表5)
表3清城区城市化质量目标
指标
|
2010
|
指标
|
2010
|
1.人均住房面积(m2)
|
25
|
5.城镇居民燃气普及率(%)
|
95
|
2.绿地率(%)
|
35
|
6.自来水普及率(%)
|
99
|
3.人均公共绿地(m2)
|
10
|
7.城镇生活污水水处理率(%)
|
60
|
4.人均道路面积(m2)
|
18
|
8.垃圾无害处理率(%)
|
75
|
——城镇体系
全区城镇体系发展格局遵循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的原则,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三个中心镇为副中心,以广清大道、清三公路、清源公路为发展轴的集约发展态势。到规划期末(2010),建成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相适应的结构合理、整体协调、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镇体系。
到2010年,中心城区居住人口达到50万人,源潭镇达到19万人,龙塘镇达到27.7万人,石角镇达到16.7万人。
——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比较完善的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和污染治理、防空、防灾等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建成以市区为中心联结区内各城镇,沟通省内外,通向全国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通信方面以宽带光纤传输为重点,建成与国内外通信发展一致,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功能高效运行的现代化通讯网络。
——生态环境建设
市区及各镇全面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白云”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并达到较优的水平。在各城镇间形成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价值、景观美学价值、科学教育价值和休闲游憩价值的区域性绿色生态空间。
2、“十一五”期间清城区城市化发展方向
清城区今后城市化发展的主题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区域协作的网络型城市
清城区山地、丘陵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城镇扩展的同时,也为特色城镇空间的塑造提供了可能。清城区城市建设应充分体现山区城镇特点,对中心城区及各镇的职能与产业发展进行合理分工与定位,构建区域协作的网络型城市。
——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型城市
清城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的发展既要充分利用有山有水的自然风景,更要打造旅游的文化品牌,使自然与文化交融,充分挖掘生态文化的潜力与价值,营造独特的、富有蕴涵的旅游型城市。
——充满活力的服务型城市
清城区身处珠三角边缘,良好的区位和自然生态环境使得其天然具有成为“广州市后花园”的潜质,清城区应积极改善相关的服务配套,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行业,促使城区从生产中心向资源配置中心、市场中心的复归。
——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和谐城市
大自然的恩赐造就了清城“山水城市”的生态格局,这是清城区构建适宜居住的生态型城市的良好基础。清城区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和文化底蕴去营建绿色、祥和的和谐社区。同时,随着珠三角经济发展成本的抬升,以及清城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清城区开始受到工业资本的关注。清城区应抓住这一实现经济腾飞的契机,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氛围。
1、城镇空间发展方案——三星伴月
清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应采取“分散的集中化战略”,形成“三星伴月”的城市空间结构。这一方面是因为清城区的中心城区建筑密度较高、用地空间明显不足,今后的城市发展应该突破中心城区;另一方面清城区中心区周边的几个镇都是中心镇,但目前规模不大、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因此,对中心城区和郊区镇的发展在空间上应予以整合。“三星伴月”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通过放射状的交通干道联系中心城区与石角、龙塘和源潭,同时通过交通干道将石角、龙塘和源潭等周边镇村联结起来,使得整个城区形成网络化的城市空间。
2、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案——一江两岸、两轴三组团
北江是清城区城市发展和城市特色营造不可多得的资源,清城区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空间营造要充分结合北江进行,加快“一江两岸”工程的推进,对北江两岸按照规划和设计进行统一开发和建设,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格局和城市风貌,凸现的北江特色,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江明珠”。在城市空间拓展方面,以贯穿中心城区的南北向主要干道广清大道为发展主轴,以清远大道为发展次轴,实施“东进和跨江发展”战略,在继续加强旧城改造的同时,大力推进北岸东部新区和南岸新城两个新区组团的开发建设,实现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良性互动,形成以旧城、东部新区和南岸新城为主的组团是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3、中心镇及街道发展的职能定位
提升中心城区在人口和经济要素方面的集散功能,使之成为粤西北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珠三角北部通向内地的重要门户,重点发展旅游、商贸、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成为清远市的生产服务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源潭主要围绕陶瓷工业城,大力发展建材陶瓷产业,建设建材陶瓷基地,竭力打造“陶都”,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和物流业,将其建设成为清城区对外交通“窗口”;石角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发展基础,将其定位为清远市乃至珠三角的工业卫星镇,重点发展五金、电子、化工等产业,竭力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同时结合铜材批发市场的建设,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龙塘作为清城区重要的工业卫星镇和未来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发展电子、五金加工、铝型材等产业,将其建设成为“铝城”和“电子城”,结合会展中心的建设,大力发展会展、商务和流通业。
行政区划调整后,中心城区下辖的四个街道各具区位和发展优势,“十一五”期间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理分工协调,实现整体的协同发展。凤城街主要利用商业发展的传统优势,竭力打造成为清城区乃至清远市的商品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着重发展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产业。东城街主要利用清城区新行政中心的建设、东城轻工业商业开发区的建设,以及黄藤峡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发展房地产、旅游、商务和轻工业等产业。洲心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极适宜发展城郊型农业,同时着重发展以房地产开发和商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另外以洲心工业园为重点适当发展轻工业。横荷街主要利用现有地方特色种养业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田园观光农业、山地观光农业和休闲度假农业,同时以现有荷兴工业园和大有工业开发区为基础,适当发展家具制造、电缆、制鞋业等轻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