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清远市清城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区各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保持两加快”的工作主线和“全力建设‘四个中心’,加速对接融入珠三角”的奋斗目标,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团结奋进、克难攻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遥遥领先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8%,高出年初预期目标3.8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6亿元,增长45.1%,高出年初预期目标25.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1亿元,增长32.1%,高出年初预期目标7.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1亿元,增长23.5%,高出年初预期目标3.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742元,增长13.8%,高出年初预期目标3.8个百分点。经济发展遥遥领先。在全市公布的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中,我区取得“七个总量第一”和“六个增速第一”,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二)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园区建设优化整合
工业做大做强。制订出台了《清城区扶持企业发展实施办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投入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完成工业总产值870亿元,增长5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59家,新增2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4.3亿元,增长43.7%。特色支柱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有色金属制造业实现产值409.9亿元,增长61%,陶瓷业实现产值93.3亿元,增长85.8%。园区建设上新台阶。加大了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力度,制定了《清城区产业空间发展规划》,按产业分工布局把全区十几个工业小区优化整合为八大园区,加强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区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规模和档次。大力打造清远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基地,华清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华清再生资源二期、云南铜业一期、润珲铜业已竣工投产。
(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功能大幅提升
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城市广场二期、义乌商贸城二期建成投入使用,中汽南方汽贸城二期正加快建设,华南装饰城、时代广场、华南陶瓷营销中心、工业品博览城以及清远国际名车城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正在顺利推进,加快形成行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区完成房地产投资67.6亿元,增长52%,商品房销售总额达到79.5亿元,增长51.9%。旅游业加快发展。加大了旅游线路的包装整合和宣传推介的力度,保持了旅游兴旺势头,全年共接待游客523.6万人次,增长9 %;旅游收入达到21.8亿元,增长14%。金融、信息、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城市服务功能越来越完善。
(四)重点项目强势推进,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项目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全区确定了100个重点项目,其中列入省重点项目有7个,市重点项目38个,项目建设规模和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通过落实四套班子挂点联系制度、指挥长负责制度、定期汇报制、督查问责制等一系列制度,强势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广清高速扩建、广乐高速、飞来湖防灾减灾工程、清远水利枢纽等省市重点项目在加紧建设,德龙产业大道、石角和源潭污水处理厂、22万伏堤岸变电站等一批园区配套工程建成,S377线至新河桥一级公路、凤翔大道北延伸线等项目顺利推进。市政建设显见成效。凤城文化广场、凤城公园、环城路至城西大道(西出口)、笔架广场及周边道路改造、麦围大街、东湖路、沿江三路、沿江一路景观带等工程竣工投入使用;飞来湖市政道路、新区二期市政工程、平安桥改造等项目已全面动工。“三旧”改造扎实推进。加快推进“三旧”改造试点,城市花园城中村改造项目首期安置房已建成交付使用,平安片区改造已动工。
(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业保持平稳增长。实现农业总产值24.6亿元,增长6.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2家省重点生猪养殖场,天农食品成为省现代产业500强,联益水产养殖场创建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各级投入2亿多元,以农村道路硬化、道路亮化、危桥升级改造、自来水进村入户、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泥砖房改造、示范村创建和“林业生态区”建设等“八大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新解决了2万多群众饮水问题,基本实现中心区域村村通自来水;新修农村水泥公路
(六)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和谐清城”建设显见成效
教育事业提升发展。大力巩固省教育强区创建成果,全面加快飞来峡镇的教育创强步伐;投入9600多万元解决了中小学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与公务员“两相当”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医药卫生改革扎实推进。凤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飞来峡镇升平、江口、高田医院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切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8%,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大幅度提高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城镇农村低保标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
就业工作巩固发展。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0081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共2713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8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城乡清洁工程显见成效。健全完善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推行以社会化管理模式治理“牛皮癣”问题,有力地整治了乱张贴的不良行为;全面完成了西门街综合改造和松岗市场升级改造,解决了市场脏乱差问题。
社会维稳工作全面加强。全面完成了区及街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及工作站建设,进一步建立了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妥善处理了各种民事问题,及时化解了各类不稳定因素,全区没有发生一起影响恶劣的大规模上访案件和群体性事件,保持了中心区域的和谐稳定。
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科技文体、人口计生、安全生产和社区建设等工作也取得可喜的成绩。
2010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巨大的发展成果,跃上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但是,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是:一是经济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新兴产业规模总体偏小。二是资源约束日益明显,生态建设仍需加强。三是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城乡一体化仍需加快。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意见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起始之年,我们一定要站在“瞄准珠三角、比拼珠三角”的新高度,牢固确立“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幸福和谐新城区”的战略目标,积极解放思想,争先进位,乘胜前进,奋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今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和区委五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四个化”发展战略,以瞄准比拼珠三角为标杆,以全力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幸福和谐新城区为核心,突出“跨越年”、“建设年”、“和谐年”的工作主题,着力提升我区经济、城市、新农村、和谐社会和政府自身建设水平,实现完全融入珠三角,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20%;工业总产值增长40%;农业总产值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任务以内。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我们必须着力抓好以下的工作:
(一)优化发展三大产业,加快建设“四个中心”
发展壮大工业。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园区化战略,突出抓好道路、供水、供电、环保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园区食宿、娱乐、购物、体闲等配套建设,实现园区大配套,着力建设精品园区。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依托重大项目,继续做大做强华清再生资源、云南铜业、建滔集团、华鸿铜业、江西铜业、润珲铜业、大冶铜业等一批企业“航母”,加快鸿悦铝业、海轩铝业、远光电缆863工程等项目建设,引进一批优势项目,提升壮大有色金属制造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积极引进培育机械模具、精密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的都市型产业,力促工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全面打造建设“宜工中心”。今年全区要实现规模工业产值超千亿元。
优化提升第三产业。进一步完善城西大道-人民路商贸物流业的规划,大力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抓好停车场、学校、银行、居住小区等配套建设,进一步提升商业氛围;加快华南装饰城、华南陶瓷营销中心、华南工业品博览城等项目建设,加快建成新城现代物流商贸区。做好旧城商业圈的提升改造,完善各项配套设施,积极引进现代金融、商贸服务、文化娱乐、信息通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城区“宜商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业。整合市区与周边县市的旅游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加大旅游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快狮子湖、富盈旅游休闲社区、飞来峡温泉酒店等项目建设,重点培育和壮大一批国家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建设一批蔬菜、水果、三鸟、水产养殖基地,培育具有生产、绿化、旅游、体验、休闲乃至教育等多项功能的农业园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扶植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业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农业深加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硬底化、亮化、水利、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防灾减灾和动植物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力度,提高防御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能力。
(二)大气推进城市建设,全力提升城市品位
把扩展城市空间作为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狠抓市政设施建设。全力推进飞来湖周边道路、新区二期市政道路、清碧路、凤翔大道北延伸线、沿江亲水休闲路工程等项目建设,启动桥北路与先锋路交叉口立交桥、汇祥路东延伸线、旧城东出口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规划建设市场、停车场等配套项目,完善市区城市配套功能。加快城市扩张步伐。重点抓好东城新区及飞来湖片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完善两大片区的市政道路,加速东城新区的天湖郦都、敏捷花园、时代花园以及飞来湖片区湖景湾花园大型商住项目的建设,继续引进一批商业配套项目,快速扩大城市规模。加快“三旧”改造步伐。用好、用足省、市“三旧”改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快洲心旧墟、平安、下廓、田龙、大塱、合头等片区的改造,打造“三旧”改造新亮点。加强城市管理。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加强亮化工程建设,提高城乡的美化亮化水平。严厉查处“两违”建设,确保城镇有序开发、有序建设,建设文明生态城市。
(三)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广清高速扩建、广乐高速、清远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的配合工作,加快推进石龙产业大道、清三公路改造、清佛公路改造、省道S377线(清高公路)改造、S377线至新河桥一级公路和田山公路等项目的建设。大力完善城镇基础配套设施。加快东城污水处理厂、11万伏东坑变电站、华鸿产业大道等一批集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峡山、东坑等一批工业园区生活配套区建设。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加强项目进度预警、定期信息反馈和通报制度,强化跟踪落实,完善考核办法,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项目报批、征地拆迁等方面问题,加强项目运作,提高在建项目资金到位率、签约项目动工率、洽谈项目签约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城市发展、园区建设等,加大总部经济的招商力度,瞄准世界500强、中国100强等大公司、大集团,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和支撑项目。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规划的实施力度。大力实施好《清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清城区产业空间发展规划》等规划。按照建设“四个中心”的发展思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布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抓紧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省市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与珠三角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配套政策和配套服务,加快集聚创新型人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力争新增一批省级以上名品名商标。加大节地节能力度。严格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大力清理企业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加大力度督促落实减排和节能目标,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努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
(五)坚持深化改革,加速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大部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行政绩效评估制度,加快推进办事程序规范化,构建服务型政府。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建立事业单位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做好村居“两委”换届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一网式”行政审批建设。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探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改革任务。规范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用地,引导农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加快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经营。
(六)全力改善民生,建设幸福和谐清城
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增强城区人民的生活幸福感。继续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全力确保飞来峡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巩固和扩大省教育强区创建成果。加强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配套设施,启动区人医新院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加快清城区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体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确保实现充分就业,着力提高人民收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隐患查处整改力度,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科普工作,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创建国家双拥模范城市。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保护和残疾人事业,进一步抓好物价调控、粮食安全、综治维稳等工作。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对于比拼珠三角、全面融入珠三角,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让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开启我区“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新征程,建设幸福和谐新城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