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清城区统计局
2009年,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促投资、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努力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引领全市经济率先走向复苏。虽然行政区域调整对我区工业经济实力有所削弱,但仍然无碍我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排头兵地位,生产总值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继续领跑全市。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09年全区(不含市直、下同)实现生产总值163.0亿元,同比增长20.9%,总量和增速仍然排在全市首位。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4.1亿元,同比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06.1亿元,同比增长23.6%;第三产业增加值42.8亿元,同比增长19.5%。三次产业结构为8.7:65.1:26.3,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所占比重提升幅度最大,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低位运行,通缩压力仍未解除。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5%,比上年下降0.5%,其中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1.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7.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下降1.5%。
从全年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区经济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可谓前所未有,主要表现在:一是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加大了经济增长的压力。二是资金、土地和能源的紧张问题仍然存在,增长的后续动力明显不足。三是企业招工难问题再度凸现,部分企业存在严重用工不足问题。四是工业增长较为粗放,资源型、能耗型等上游企业居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重。五是工业园区的公共交通、通讯网络平台以及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有待完善。
二 、农林牧渔业
由于区域调整,相当于我区近三成农业产值总量的飞来峡镇并入我区后,使我区原本较为薄弱的农业基础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全年农业生产增长平稳。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3.99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基本与上年持平,其中完成养殖业产值13.6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6.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中,全年播种粮食作物面积24.79万亩,粮食总产量62730吨,其中播种稻谷24.06万亩,稻谷产量58844吨;播种花生面积4.97万亩,花生总产量8691吨;播种蔬菜面积10.92万亩,蔬菜总产量20.69万吨;水果面积10.54万亩,水果总产量8.77万吨;水产养殖面积5.50万亩,水产品产量2.31万吨;全年出栏生猪13.39万头;出栏家禽1927.77万只。
三、工业和建筑业
金融危机影响虽然仍未消除,但在国家积极的财经政策的调控下,我区经济运行的活力因素逐步增多,工业经济从二季度开始迅速企稳回升。全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44.7亿元,现价同比增长3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逐步转好,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4家(其中新增35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22.9亿元,现价同比增长33.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8.8亿元,同比增长40.6%。企业效益逐步转好,1-11月累计实现规模工业利润总额1.81亿元,同比增长29.5%,总体效益实现扭亏为盈;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全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87家,完成产值345.8亿元,同比增长46.6%;支柱行业不断壮大,全年完成铜材产值197.4亿元,现价同比增长43.6%;完成陶瓷业产值49.4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4.4%;完成电线电缆产值65.1亿元,现价同比下降11.5%。三大行业的产值比重占了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3.9%。
全区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39个(含市直数据不作比较),年末从业人员14160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01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9.3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6.96万平方米。
四、 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积极、宽松的投资政策带动下,全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渐有起色,项目的推进也较为顺利。今年全区共引进项目89个,合同投资金额136.2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50个。从项目构成看,全年共引进工业项目51个,合同投资金额75.13亿元,引进第三产业项目37个,合同投资金额60.77亿元,引进农业项目1个,合同投资金额0.3亿元。工业项目虽然仍是招商引资工作重点,但所占比重已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引资优势正逐步体现。
全年共有在建投资项目278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263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3.3亿元,同比增长38.6%,其中基本建设完成50.2亿元,同比增长1.60倍;更新改造完成3.3亿元,同比下降18.1%;其他投资完成108.0亿元,同比增长31.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1.7亿元,同比下降0.6%。房地产开发投资跌幅收窄,但房屋销售表现活跃,不存在供需紧张关系。全年完成房屋销售面积114.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0倍,房屋销售金额47.7亿元,同比增长1.59倍。
五、 国内贸易
物价下行趋势减弱,“家电下乡”、“农用车下乡”等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深入贯彻实施,带动消费市场持续畅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2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批发业完成2.36亿元,同比增长6.8%;零售业完成87.35亿元,同比增长30.7%;住宿和餐饮业完成11.44亿元,同比增长0.7%。全区共有星级饭店13家,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607间。
六、 对外经济贸易
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表现疲软,外部需求大幅减弱,对外经济贸易跌入低谷,增长乏力。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6590万美元,同比下降6.5%;实际利用外资9009万美元,同比下降27.9%。
七、财政和金融业
经济复苏步伐逐步加快,为财税收入增加提供厚实基础。2009年全区财政总收入16.46亿元,同比增长73.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3亿元,同比增长36.9%。财政总支出15.91亿元,同比增长72.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3亿元,同比增长37.4%。
金融市场活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大幅飙升。到12月末,市区金融机构完成各项存款余额411.1亿元,比年初增长40.0%,其中城乡居民各项储蓄存款余额199.5亿元,比年初增长13.0%;完成各项贷款余额241.4亿元,比年初增长60.9%。
八、旅 游
全区积极开展旅游文化推广活动,不断为旅游业加热升温。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7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和13%。旅游景点不断增多,旅游设施、服务不断完善。主打旅游项目有黄腾峡漂流、广州后花园、白庙渔村、牛鱼嘴生态旅游风景区、飞霞、飞来寺以及金鸡岩风景区等,并配有数量众多,无限田园风光的长青果园、柏嘉果园等休闲度假农庄,真是旅游热点持续,亮点不断。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9年,我区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区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共有176所,比上年增加14所。其中职业中学1所;普通中学21所,比上年增加1所;小学68所,比上年增加10所;幼儿园86所比上年增加3所。全区共有在校学生115335人,比上年增加43人。其中职业中学在校学生5785人,比上年增加568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8249人,比上年增加1426人;小学在校学生50619人,比上年减少262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633人,比上年增加625人。共有专任教师5969人,比上年增加380人。其中职业中学专任教师211人,比上年增加22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343人,比上年增加116人;小学专任教师2453人,比上年增加105人;幼儿园专任教师962人,比上年增加137人。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1%。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2%。
创建教育强区工作顺利完成,并全面通过省的验收。
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5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69亿元,比上年增加15.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2.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22369万元。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192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65人。政府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我区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成为全市唯一的科技进步达标县(市、区)。全区办公自动化水平上新台阶,市、区、街(镇)三级电子公文实现互联互通。区政府网站在全市政务网站评比中获第一名。
十、 文化、体育
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区现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2个,藏书6万册,剧场、影剧院3个。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已达到100%。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开展了形式多样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等比赛活动。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我区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开展了中国象棋、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等一系列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区投入使用的体育场馆共有3个,全民健身广场、新区活动广场也在抓紧重建。在泛化金碧湾花园有限公司的支持赞助下,清远市第一届“金碧湾花园杯”男子足球联赛顺利在我区举行,并取得完满成功。体育竞技成绩优异,我区体育代表团在市四运会上取得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项第一的优异成绩。
十一、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65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共有10所,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635张。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29人,其中执业医师249人,执业助理医师139人,注册护士290人,药剂人员52人,检验人员41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凤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即将完工,飞来峡镇升平、江口和高田医院业务用房改造顺利推进。全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8%。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1063人,比上年增加1619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4874人,比上年增加6212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0573人,比上年增加4384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8842人,比上年增加1153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8048人,比上年增加1386人。全区现有各种福利收养机构7间,床位571张。全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826人,比上年增加1557人,;其中农村11315人,比上年增加1444人;城镇1511人,比上年增加113人。
十二、 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区年末户籍总人口583456人,比上年末增加6651人,其中男性296524人,女性286932人,男女性别比为103.3:100。全年出生人口7358人,人口出生率11.97‰,比上年提高0.12个千分点;死亡人数3184人,死亡率5.18‰,比上年降低0.4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79‰,比上年提高0.07个千分点。全区计划生育率96.21%,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全区常住人口61.62万人,比上年增加1.53万人。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9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5元,比上年增加1309元,增长 10.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3098元,比上年增加4964元,增长1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03元,比比上年增加825元,增长13.8%。
注:1.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各项指标对比均使用可比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