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清城区统计局
2008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追赶和融入珠三角的奋斗目标,努力克服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以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影响,保持了全区经济的较快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全市公布的9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中,我区一举夺下了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五项指标总量及增速全市第一的好成绩。
一、综 合
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我区积极研究和采取措施进行应对,使全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区辖部分,下同)184.46亿元,同比增长26.6%,总量和增幅均排名全市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4亿元,同比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36.47亿元,同比增长34.3%,其中工业增加值129.25亿元,同比增长36.1%;第三产业增加值36.15亿元,同比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2:70.0:21.8发展为6.4:74.0:19.6,第二产业对我区经济增长的主导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对GDP贡献率比去年提高4.1个百分点,达到88.8%,其中工业为87.3%,对GDP的贡献率比去年提高8.4个百分点,拉动全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3.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虽然呈现回落趋势,但大部分物价指数仍然维持高位,通胀压力仍未解除。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5%,比上年上涨4.5%,其中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4.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8.0%,城市间交通费价格指数上涨12.6%。
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社会就业面临新的压力。2008年全区区内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358人,失业率为2.99%,基本维持去年水平。
二 、农林牧渔业
全区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农业生产稳中有升,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87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7.48亿元,同比下降5.0%;林业产值2889万元,同比下降50.5%;牧业产值9.46亿元,同比增长12.6%;渔业产值2.40亿元,同比增长41.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79万元,同比下降66.2%。畜牧和水产业产值达到11.87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为59.7%。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46.35万亩,同比增种2.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61万亩,同比减种1.29万亩,其中播种稻谷24.50万亩,同比减种0.3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1.09万亩,同比增种4.04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6.17万吨,同比减收0.92万吨,其中稻谷产量5.73万吨,同比减收0.73万吨;蔬菜总产量16.77万吨,同比增收0.61万吨;水果产量11245吨,同比增收1309吨;肉类总产量40317吨,同比增加5277吨;水产品产量21214吨,同比增加2347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2008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727.8亿元,同比增长52.7%。其中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到209家,比去年底增加了21家。累计完成产值704.0亿元,同比增长55.1%,其中重工业产值604.0亿元,同比增长59.3%,轻工业产值100.0亿元,同比增长36.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9.1亿元,同比增长47.4%。民营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共完成民营工业总产值377.5亿元,同比增长54.4%。镇域工业发展优势突出,在全市十大工业强镇排名中,我区的龙塘镇、石角镇、源潭镇和横荷街分别占据第一、第二、第四和第七位。主要产品中,生产白酒13919千升,同比增长50.4%;服装2144万件,同比下降9.9%;人造纤维板21.6万立方米,同比下降15.5%;水泥7.51万吨,同比下降14.1%;陶瓷地砖967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2%;铜材9.44万吨,同比增长50.2%;铝材71.35万吨,同比增长63.5%;电力电缆12.47万千米,同比增长83.6%;收录放音组合机等电子产品344万台,同比下降71.8%。
全区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7个,年末从业人员6557人,比上年略增68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71亿元,同比下降24.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5.97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97.0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7.40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53.92万平方米。
四、 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高位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2.28亿元,同比增长49.7%,投资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31.6%。各种类型投资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基本建设完成22.95亿元,同比增长53.6%;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07亿元,同比下降43.5%;其他投资完成148.44亿元,同比增长62.1%,其中农村私人投资完成5.44亿元,同比增长69.9%;城镇私人投资完成5.24亿元,同比增长2.26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82亿元,同比增长34.7%。
房屋销售较为低迷,全年完成房屋竣工面积75.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其中住宅6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商品房销售面积49.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1.8%,其中住宅4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6.3%;商品房销售金额18.49亿元,同比下降54.7%,其中住宅15.24亿元,同比下降60.4%。
五、 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贸易成交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创下历史新高。全区共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企业39家,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企业20家,住宿餐饮业企业19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7亿元,同比增长28.5%,总量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2%。其中批发业完成2.21亿元,同比下降5.0%;零售业完成67.13亿元,同比增长32.0%;住宿和餐饮业完成11.36亿元,同比增长18.1%。全区共有星级饭店13家,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607间。
六、 对外经济贸易
2008年,全区新批“三资”企业20家,增资企业11家(次),实际吸收外资金额13058万美元,同比增长21.6%,“三资”企业总产值达3.48亿美元,同比增长7.1%,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海关口径)3.20亿美元,同比增长32.1%。
七、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10.30亿元,比上年增收2.33亿元,增长29.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54亿元,比上年增收1.54亿元,增长38.5%。财政总支出9.75亿元,比上年增支1.84亿元,增长23.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8.94亿元,比上年增支1.66亿元,增长22.6%。
金融形势稳定。市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8.97亿元(存贷款余额为本币,下同),比上年末增长13.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6.55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8.2%。各项贷款余额150.06亿元,比年初增长17.8%。
八、旅 游
近年来,我区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推动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区共接待游客443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6.8%。旅游景点不断增多,旅游设施、服务不断完善,使我区旅游业越加红火。主打旅游项目黄腾峡漂流、广州后花园、白庙渔村、牛鱼嘴生态旅游风景区、飞霞、飞来寺等已成为我区远近闻名的旅游热点,新开发的金鸡岩风景区,服务设施正逐步完善,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成为我区旅游业的新亮点。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8年,我区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区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共有162所,比上年减少21所。其中职业中学1所;普通中学20所,比上年减少4所;小学58所,比上年减少17所;幼儿园83所。全区共有在校学生115292人,比上年增加391人。其中职业中学在校学生5217人,比上年增加25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6822人,比上年增加1494人;小学在校学生53245人,比上年减少202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008人,比上年增加665人。共有专任教师5589人,比上年增加406人。其中职业中学专任教师189人,比上年增加19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227人,比上年增加194人;小学专任教师2348人,比上年增加145人;幼儿园专任教师825人,比上年增加48人。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27.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1.3%。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4.7%。
创建教育强区工作也进入验收冲刺阶段。石角镇、源潭镇、龙塘镇和横荷街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街),城区职业技术学校顺利通过“国重”复查,华侨中学成功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终期确认,创建教育强区工作争取在2009年全面通过省的验收。
2008年全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34亿元,比上年增加16.35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28486万元,比上年增加16389万元。全区共有工业技术开发和服务机构11个,农业科技和服务单位9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120人。政府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成功开通电子政务平台、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四网一平台”。
十、 文化、体育
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区现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2个,藏书6万册,剧场、影剧院3个,组织了100场电影进农村。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已达到100%。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开展了形式多样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等比赛活动。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我区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围绕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建区20周年等主题,开展了中国象棋、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等一系列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伟华、东盛等运动场馆已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全民健身广场、新区篮球场和网球场也在抓紧建设。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在2008清远市少年锦标赛上,我区代表队夺得了十一个项目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十一、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 57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共有14所,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431张。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94人,其中执业医师375人,执业助理医师165人,注册护士404人,药师(士)82人,检验人员62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源潭医院新院和石角医院新医技楼建成投入使用;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9.86%,并降低了起付线、提高了报销比例和报销封顶线,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医疗费用“即时补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手足口病等疫病得到有效防控;“毒奶粉”事件得到有效监控和妥善处理。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49万人,比上年增加3.1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7万人,比上年增加0.7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2万人,比上年增加0.4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73万人,比上年增加1.9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67万人,比上年增加0.63万人。全区现有各种福利收养机构7间,床位668张,比上年增加258张。全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269人,比上年增加273人,;其中农村9871人,比上年增加297人;城镇1398人,比上年减少24人。
十二、 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全区年末户籍总人口556442人,比上年末增加1568人,其中男性283124人,女性273318人,男女性别比为103.6:100,比上年降低了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813人,人口出生率11.85‰,比上年提高0.23个千分点;死亡人数2497人,死亡率5.67‰,比上年降低0.5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72‰,比上年提高0.77个千分点。全区计划生育率95.13%,比上年提高0.32个百分点。全区常住人口626073人,比上年增加22663人。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8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6元,比上年增加1179元,增长 10.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976元,比上年增加2042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98元,比比上年增加804元,增长14.9%。
注:1.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各项指标对比均使用可比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