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全力当好排头兵,加速实现新跨越”的发展目标,团结奋斗、积极进取,促使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公布的1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区一举夺下“六个总量第一”和“七个增速第一”的近年最好成绩,全市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圆满完成了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速位居全市首位,并创下建区以来历史新高,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核算,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区辖部分,下同)134.41亿元,同比增长45.6%,增幅居全市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3亿元,同比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94.08亿元,同比增长62.9%,其中工业增加值87.1亿元,同比增长64.3%;第三产业增加值29.29亿元,同比增长22.5%,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8.4%,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8.2%,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6.2%,金融业增长26.8%,房地产业增长33.8%,其他服务业增长30.7%。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由上年的11.1:62.2:26.7发展为8.2:70.0:21.8,第二产业对我区经济增长的主导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对GDP贡献率比去年提高2.4个百分点,达到84.7%,其中工业为78.9%,对GDP的贡献率比去年提高1.2个百分点,拉动全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6.4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较为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6%,比上年上涨3.6%,总体上维持在“高增长,低通涨”的良好经济环境。其中食品消费价格逐步平稳,全年上涨8%,居住类价格上涨4.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降1.2%,交通和通讯下降0.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3.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5.7%。
就业环境改善,从业人员大幅增加。随着“珠三角”产业转移,大量企业落户我区,推动我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大大缓解了我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07年我区城镇居民登记的失业人口为3349人,失业率仅为3%,处于较低水平,就业较为充分。全年劳动就业人口达到32.95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增长7.9%。其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9.67万人,减少近1.8万人;制造业从业人员11.51万人,同比增加2.31万人;批发、零售从业人员4.02万人,同比增加0.43万人;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1.15万人;同比增加0.25万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员2.32万人,同比增加0.86万人。
二 、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取得较大提升,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区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特别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有效地化解了“三农”问题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稳中有升,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41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6.39亿元,同比下降2.2%;林业产值0.56亿元,同比增长6.4%;牧业产值7.37亿元,同比增长14.4%;渔业产值1.43亿元,同比增长14.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6亿元,同比增长6.2%。畜牧和水产业产值达到8.79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为53.6%。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41.7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9万亩,下降0.4%。全年粮食总产量7.09万吨,同比下降7.2%;蔬菜总产量15.93万吨,同比下降1.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7年清城区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76.5亿元,同比增长1.02倍。其中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到188家,比去年底增加了67家。累计完成产值452.43亿元,同比增长了1.23倍,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首位。其中重工业产值379.15 亿元,同比增长1.42倍,轻工业产值73.28亿元,同比增长61.8%。实现产品销售产值438.86亿元,同比增长1.3倍。企业总体效益明显转好,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45亿元,同比增长31.7%,上缴利税总额9.74亿元,同比增长56.8%。主要产品中,生产服装2380万件,同比增长35.3%;人造纤维板25.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0.1%;水泥8.74万吨,同比增长0.7%;陶瓷地砖947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77.5%;铝材43.65万吨,同比增长2.82倍;电力电缆6.79万千米,同比下降4.2%;收录放音组合机等电子产品1218万台,同比增长7.5%。电线电缆、陶瓷建材、电子等支柱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投资完成额和增长速度继续位居全市之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8.5亿元,同比增长77.2%,含省市直投资161.39亿元,同比增长76.1%。投资总量仍居全市之首,所占比重达33.1%。各种类型投资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基本建设完成14.94亿元,同比增长41.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7.2亿元,同比增长2.93倍;其他投资完成91.59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农村私人投资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28.2%;城镇私人投资完成1.61亿元,同比增长20.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4.76亿元,同比增长56.5%。
房屋销售也非常活跃,全年完成房屋竣工面积73.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3%,其中住宅61.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1%;商品房销售面积103.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5倍,其中住宅9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2倍;商品房销售金额40.78亿元,同比增长1.13倍,其中住宅38.5亿元,同比增长1.05倍。
五、 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贸易成交活跃,物流畅旺。全区共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企业36家,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8家,住宿餐饮业企业18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2亿元,同比增长24.8%,总量和增速在全市8个县、市、区中居第一位,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31.9%。一批新增限额以上的企业,如国美电器、正利车行、皇朝大酒店、以及君豪酒店等,成为我区社会消费品市场新的增长点。
六、 对外经济贸易
2007年,全区新批“三资”企业30家,增资企业18家(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735万美元,同比增长68.9%,“三资”企业总产值达3.25亿美元,同比增长1.2%,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海关口径)2.33亿美元,同比增长24.6%。
七、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7.97亿元,比上年增收2.29亿元,增长40.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007万元,比上年增收13420万元,增长50.5%。财政总支出79165万元,比上年增支24839万元,增长45.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72793万元,比上年增支20470万元,增长39.1%。
金融形势稳定。全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3.87亿元(存贷款余额为本币,下同),比上年末增长23.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6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2.9%。各项贷款余额47.44亿元,比年初增长28.5%。
八、旅 游
借市委、市政府大力打造优秀旅游城市之机,我区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420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1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6%。旅游景点不断增多,旅游设施、服务不断完善,使我区旅游业越加红火。黄腾峡漂流、广州后花园、白庙渔村等已成为我区远近闻名的旅游热点,新开发的牛鱼嘴生态旅游风景区,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成为我区旅游业的新亮点,并带动其他行业一起发展。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7年,我区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区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共有183所,同比减少11所。其中职业中学1所,普通高中3所,普通初中21所,小学75所,幼儿园83所。全区共有在校学生145288人,同比增加36791人。其中职业中学在校学生4962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8412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35328人,小学在校学生5526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9343人。共有专任教师5252人,其中职业中学专任教师170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553人,普通初中专任教师1480人,幼儿园专任教师846人。
十、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 59个,其中综合医院1所,卫生院6所。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431张。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64人,其中执业医师203人,执业助理医师132人,注册护士276人。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5672人,同比增加700人;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3401人,同比增加1139人;失业保险人数10986人,同比增加70人。全区现有福利收养机构9间,床位410张。
十一、 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全区年末户籍总人口554874人,比上年末增加4672人,其中男性285057人,女性269817人,男女性别比为105.6:100,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11.62‰,同比上升0.85个千分点;死亡率5.67‰,同比上升0.5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96‰,同比上升0.3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27元,同比增 12.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909元,同比增长1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94元,同比增长11.3%。
注:1.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 各项指标对比均使用可比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