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村,位于洲心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5.2千米,始建于明末清初。过去,村头村一带为向氏聚居之地,因位于北江边的沙洲之上,故统称为沙,其时分布着多个居民点,该村位于最北端,因而得名村头。随着人口的发展,村头逐渐从居民点发展成为村落。村庄坐落在北江飞来峡出口的南岸,地处北江冲积平原。村子紧邻北江东路、乡道Y110线和武广清远站站前路,南面700米处就是武广高铁清远站,东北面靠近五一码头。
清初,该村属清远县捕属靖定乡。1941年,属清远县同和乡。1950年以前,属清远县第一区洲心乡。1953年,属清远县第二区洲沙乡。1955年,属清远县洲心区洲沙乡。1958年,属洲心人民公社五一大队。1983年,属洲心区五一乡。1986年,属洲心镇洲沙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洲心镇洲沙行政村(1990—1998年,洲沙行政村改称洲沙管理区)。2003年至今,属清城区洲心街道洲沙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向、温、谭、曾四姓。向姓源于河南,北宋末年南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传至向悦来时辗转定居于四会县地豆;元末明初,向悦来的后人从地豆迁入清远,部分居于今横荷街道百加大围村,部分择居今洲心街道洲沙祖屋村一带;明末清初,随着人口增多,部分族人从洲沙祖屋村分迁至此。温姓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今清新区山塘镇迁入。谭姓于清代从清远附城大塱迁至谭屋村,新中国成立后从谭屋村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272人。祖籍该村的澳门同胞有6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红薯、花生、玉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地的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石子,很多村民参加了峡山采石副业队。改革开放后,仍有部分村民以采石为生。近年清远飞霞山、飞来寺和飞来峡旅游业兴起,洲沙村部分村民自购了游船,从事旅游业。部分村民应聘到游船上从事游船驾驶、游客接待等工作。因建设武广高铁清远站、北江五桥和清远市“六纵一横”路网,村头村的耕地大部分被征用,大部分青壮年转向从事建筑、工业、餐饮、商业等行业。
北江船厂旧址位于村庄东北面五一码头旁的北江边,建于20世纪60年代,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坐南向北,依江而建,主要建造测量船、油船、货船、客船和宿船等10多种铁壳船。现存厂房6间,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金字屋顶。
从五一码头逆流而上3千米处,有一座僻静的禅院,名曰“紫竹林”。该寺位于南峡山山脚,与飞来寺隔江相望,始建于唐朝中期,1999年重建。庙内有大雄宝殿、地藏殿和六祖殿等建筑。常有香客到此拜佛、吃斋。
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向秀丽烈士的祖籍就在村头村。向秀丽的祖父于清末民初从村头村迁至广州居住。向秀丽1933年在此出生,兄弟姐妹共13人。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向秀丽的母亲带着成群儿女,逃难到娘家(今肇庆市高要县马安镇首垌村),当时向秀丽只有5岁,苦难的一家仅靠替人做些零活,以及在乐昌县城做工的父亲寄来的一点点钱过活。饥饿和疾病夺去了她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的生命,她也被迫当了别人的养女,被迫每天做高强度的家务和农业劳动,年幼的向秀丽尝尽了辛酸苦难。新中国成立后,向秀丽进入了广州何济公制药厂工作,她埋头苦干,成绩显著。由于工作突出,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1958年12月13日,她所在车间因酒精蔓延起火,危及烈性易爆的金属钠。她用自己的身躯挡住燃烧着的酒精,避免了一场严重爆炸事故的发生。向秀丽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次年1月15日牺牲。同年1月18日,中共广州市中区委员会举行追悼大会,广州市人民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为她写了一首七律诗:“烈物延烧势甚危,纵身扑火不犹疑。谨防爆炸将旁及,忍受燔炰强自持。风格在于维大局,精诚所到树红旗。重伤百药都无效,忘我仪型永世垂。”
为弘扬向秀丽舍生忘死挽救国家财产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国热情,2009年3月,清远市委、市人民政府斥资2300多万元将位于广清大道旁的原三角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并更名为向秀丽公园。公园园区面积41500平方米,有向秀丽纪念像广场(雕塑外展区)、向秀丽纪念馆(图片、物品内展区)、市民休闲活动区、特色山水风光区、绿色生态体验区、休闲茶艺馆等多个功能区。其中,向秀丽纪念馆于2011年、2012年和2019年先后被评为清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清远市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